网站首页 >>录音棚案例 >>音频技术 >>
如何布置5.1环绕声方案
发布时间:2011-03-14编辑:DanceSmile阅读()
设计 5.1 环绕声混录室可能是一项令人望而却步的工作。本文介绍了几位业界专业人士就如何正确布置 5.1 监听环境的问题发表的看法。 怎样建一个多声道混录控制室呢?目前在建控制室时多采取边试边改进的方法。当然,我们可以按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准则行事,如 ITU 发布的 ITU-R-BS.775 。该标准要求左前和右前二个扬声器与中置扬声器呈 30° 夹角,左后、右后二个扬声器与中置扬声器呈 ±110 ~ 120° 夹角。所有的扬声器都以混录位置为圆心分布。虽然这种布置有其优点,但在现有的控制室里布置起来却可能难以做到。
此外,传统的 “ 悦耳点 ” 可能会集中于一个很窄的范围内,以至于任何移动都可能导致环绕声像的崩溃。然而, Tom Jung 先生在被问及关于 ITU 标准系列中的悦耳点的看法时却说: “ 只要你处在这个圆圈里面,你就能听到环绕声。如果你正在进行混录或母带制作,你应该在悦耳点,但如果你处在侧面,你仍然能听到放的什么音乐。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认为有时候它比立体声更宽容。只要你处在扬声器指向的范围内,你就能听出环绕声。 ” Jake Nicely 在多声道混录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他最近为 Bela Fleck 、 Take Six 、 Allen Toussaint 、 Dr. John 、 Bill Mize 、 Alabama 以及 Brooks and Dunn 完成了 5.1 混音工作。当谈到他对在纳什维尔市 17 Grand Studios 建控制室的想法时他说: “ 我要的是一个更广的混录位置,这样当你围绕调音台移动或从调音台向后移和工作时你就不会频繁地出入焦点。很显然,如果我试图把它作为一个焦点,它就会变得非常、非常地不可思议。因此正方形或长方形是最坏的布置方法。 ”
Nicely 和其他我与之交谈过的人似乎都赞成建一个较大悦耳点的方案:让前置扬声器稍落后于混录位置,而让后置扬声器稍前于混录区。据 Nicely 说: “ 我的监听器位置可能仍符合 ITU 标准 — 它们处在那个范围内,可能靠近 120° 轴点。它们相隔太远,离你的脑后太远,所以离你的周围视觉越来越近,但也不完全是这样。不可能直对着你的侧面,一定在你的后面,但那里仍有一个周围声音效果,一旦超过这个点你就听不到了。当它们在后部相隔太近和离你的脑袋太远时,一切都不过是变成了一个重重的拍打声。你说听不出它们的确切位置,但如果让声音远离你的头部周围让它们可以有几分到达你的耳后,这样你就能听出它们的位置了。你可以听出声音来自你的右后还是左后。但如果是在你的耳后的话你就听不出来了。 ”
监听环境空间的大小也是一个决定环绕声监听器位置的因素。录音棚设计师 John Storyk 称: “ 在中等大小的房间里,我发现大多数人都对 ITU 标准作了些许修改。左右监听器呈 ±30° 角放置。但后扬声器的放置要稍远一些,大约为 ±125° 角。此外我还一直努力在所有位置都使用匹配的全带宽直接辐射器。我的许多客户,包括 Bob Ludwig 和 Bob Margouleff ,都将这些扬声器放后些。如果你仔细想一想也就不觉奇怪了,因为人们都在什么地方听它呢?大多数人都在影院中听环绕声,喇叭总是被放在侧面和后面。我甚至不明白此 110° 的布置是怎样让你听到真实的声音的。
Genelec 公司市场经理 Will Eggleston 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 “ 我认为 ±30° 挺好,因为适合于立体声效果。至于后声道位置的安排我不太同意 ITU 的意见。研究表明如果你寻求 700Hz 以内的空间环境,那么耳朵对靠近头侧 —90 ~ 110° ,放置的扬声器较为敏感。但是如果你寻求 1kHz 以上的较大的空间环境,耳朵则对大于 130° 或 120° 角布置的扬声器敏感。生理与生物问题是二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 那么你肯定会问,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小于 120° 角的布置呢? Michael Cronin 是一位录音棚设计师和建筑师,与 Tom Hidley 一起从事过许多工程。他同意通过改变后扬声器角度的方法建一个较大悦耳点的构思: “ 我们改变了后扬声器的轨迹,从而消除了任何可能存在的梳状滤波效应。如果什么声音都到达同一点,则相抵消后等于什么都没听到。 ” 如何处理 .1 通道 围绕多声道混录的最大争论很可能就是如何处理 0.1 通道 — 有时称为 LFE 或低频增强声道。正如所料,对该问题显然存有很大的争议。其中一个争论焦点就是应该配备多少个亚低音扬声器。 Lexicon 首席科学家 David Griesinger 建议二个: “ 我遇到过这些低音问题,它们就在你的脑海中。我发现如果房间十分对称,而且打击鼓与低音吉他位于中央,我听不出声音是从外部传来的,而就源于脑中,低音在你的脑中挥之不去。这仅仅是一个各人口味问题。不过这不是唯一的低音位置问题。音乐厅里的低音可能先来自前方,它可能会停留在一个地方,可一旦你听到,你满脑袋都是低音。这就是如何区分好音乐厅与差音乐厅的方法。流行音乐不会出现这种声音,除非是有人为了获得一种外露的感觉而在其中放了一套混响设备。在室内你可以这样做,但在录音棚中你必须在听众侧面放置二个扬声器。如果扬声器位于你的前面则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但是如果放在侧面,效果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我认为单声道低音控制的问题就在于:如果所有的声音都处在 80Hz 以下并使之通过一个亚低音扬声器的话,那么低音环境的所有可能都将化为乌有。 ” 关于 0.1 声道的另一种看法是(尤其是对于音乐混录)与亚低音扬声器的数量或其放置位置无关,而是该不该用它的问题。
Johnson Knowles 是 Russ Berger 设计集团的一名顾问,他建议将亚低音扬声器仅用来控制低音: “ 对可以负担得起它的控制室,我们建议不要在前面使用亚低音扬声器,而只放置全音域的扬声器即可,把亚低音扬声器留给家庭用户吧。在较小的混录室内这也许是不可能的,因为使用一套非全音域的监听系统可能会更实际一些。亚低音扬声器在这种场合已经居于主导地位。如果你不是在为电影录音就不要加 0.1 通道。亚低音扬声器应当只用于低音控制。 ” Tom Jung 也同意这种观点: “ 亚低音扬声器在它们是使用墙壁附属设备的系统之一部分时更有意义,对我来说这要比混合亚低音扬声器专门声道更有意义。当然这在电影中也是明智的。很难发现适合亚低音扬声器的电平,尤其是喧闹的影片和在这类影片中突然播放另一类音乐的地方。在看 DVD 的情况下, 0.1 声道是有意义的,但对音乐而言,尤其是我正在制作的音乐,必要性不大。 ” 争夺中置扬声器 在设计有 5.1 功能的控制室时必须考虑到中置扬声器会遇到的情况。许多录音棚设计都具有一个玻璃观察窗用以观察中央录音区。争夺中央录音区空间往往会与视频监视器 — 用来监视图像和自动化图形等,发生冲突。这些显示问题往往影响到中央录音区的音色与左右位置音色的匹配。中置扬声器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时还需要一些创造性。
John Storyk 说: “ 中置扬声器是一个大问题。它取决于你通过玻璃窗或视频图像看到的东西。最好是不在正面安玻璃,母带制作室或 DVD 室就是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在更新改造录音棚时加一个隔间,一般来说我们把那台监视室放在窗口的正前方,因为 5.1 中没有太多的循迹工作。如果是一个小型爵士乐录音棚,就把中置扬声器架在支架上,使用 ISO 隔间时再把它取下。 ”John Storyk 设计的录音棚还有把中置扬声器安放在一个电动基座上的,这样就可以轻松地处理中置扬声器的位置。 新设计的录音棚通常要把隔音间放在侧面而不是正面,以节省占地面积。
Johnson Knowles 说: “ 我们在从头设计时,会把录音间放在侧面而不是正面。我们从 1988 年开始就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原因有二:中央声道已经出现,正面墙安装状态监听器显得过于昂贵。控制室正面的玻璃窗突然让人觉得像一条狭缝。纳什维尔市 Recording Arts 录音棚的老板 Carl Tatz 也是一位录音棚设计师,他还是一家家庭影院安装公司的老板。他也认为应该把录音间放在控制室的侧面而非正面。他说: “ 我把录音间设计在了录音棚的侧面。我觉得在正面已经有了中央监听器和屏幕,所以再在那儿设一个观察窗是没有意义的。为了有助于立体声成像,在主左、右扬声器的中间你还得有一些吸收性的反射物质。如果你这么想了,那做起来就合情合理多了。 ”
有时中间有一个观察窗的事实是无法回避的。在为玻璃窗监视设计隔音方案中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一般来说这会涉及到下调中置扬声器的角度,不过这也可能引入来自调音台面的额外反射。其它的一些解决方法要求使用重新设计的扬声器,这些扬声器的外形细长而不是高大。 结论 无论是从零开始新建还是更新改造现有设施, 5.1 环绕声控制室的设计的确向录音棚老板和设计师们提出了挑战。显而易见,我们必须做出许多困难的决定,这不但涉及到要真实地表现声音,而且还牵扯到人机工程学与经济学。要想做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随着新的传送格式价格的空前降低,环绕声音乐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录音棚具有多声道混录的功能。况且 5.1 也不是多声道效能的终结,不久(甚至也许就在目前),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就将混录更多的声道。这种状况将会对录音棚设计提出进一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