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录音棚设备 >>
声纹鉴定:还杰克逊一个“清白”
发布时间:2011-04-16编辑:DanceSmile阅读()
去年11月,为了给即将推出的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的新专辑预热,索尼音乐提前发布了主打歌《爆炸新闻》(Breaking News)的试听。不料此曲一出,众议纷纷,许多人公开质疑该歌的真实性,就连杰克逊的妈妈和孩子也表示,那不是他的声音。
为了弄清这一“假唱门”的真相,杰克逊遗产公司和索尼音乐分别请来了两位法庭音乐鉴定家(Forensic Musicologist)对歌曲进行鉴定。通过波形分析,他们比较了《爆炸新闻》的清唱版和杰克逊以前作品的清唱版,结果显示,歌曲没有造假,里面的确 有杰克逊的声音。而之所以人耳听起来不太像,是由于歌曲中掺入了太多的和声、配乐,以及另一位歌手的声音。
这首歌侵权了吗?
说起法庭音乐鉴定家,他们可能是听歌听得最仔细的一帮人了。除了上述的验明真声,他们最主要工作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分析一首歌曲是否抄袭了已有的创作,造成侵权。这也是声纹鉴定的应用之一。
正如没有两个人的指纹完全一样,人们的声音也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乐器),他们的声音的强度、长度、频率、音色都不同,这四者在语言学中被称为语音四要素。
在实际分析中,鉴定家要对多种图谱进行定性观察和定量检测,包括波形图、振幅曲线、基频曲线、宽带和窄带谱、过零率曲线、功率谱等诸多谱图。即使有 人故意尖声尖气或粗声粗气或嗲声嗲气或妖声妖气地说话或唱歌,也总有一些特征是自己改变不了的。鉴定家和声纹专家可以通过辨认这些每个人独有的特征,来鉴 别声源,故声音分析也被形象地称为声纹鉴定。
现在音乐界抄袭案件越来越多,其中一些我们可以明显地听出来,比如花儿乐队的《喜刷刷》和日本组合Puffy的《K2G奔向你》惊人地相似;而另一些由于经过各种处理,人耳听起来比较晦涩模糊,此时就需要借助声纹鉴定了。
电话那端是谁?
现在电话犯罪层出不穷,罪犯以为在电话上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各种敲诈勒索辱骂猥亵。而运用声纹鉴定技术,不管在电话中装成什么 样,也能揭露出声音的本质。在电话犯罪案件中,拿到语音录音资料后,可以收集嫌疑人的语音进行声纹鉴定,从而排除或确定罪犯。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将声纹鉴 定作为辨认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手段。
除了辨认嫌疑人,声纹鉴定也广泛应用于鉴定录音材料的真伪。FBI对本•拉登就是采取这一套——每当有所谓的本•拉登发布的录像或录音时,FBI的 声学实验室就会用他们的一套 “自动声纹识别系统”(forensic automatic speaker recognition,FASR)来检测片子中的声音,判断此本•拉登是否是彼本•拉登。
鸡尾酒效应及其它
不过和其他的法医鉴定手段一样,声纹鉴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嘈杂的人群中,我们可以和朋友们畅谈,而忽视掉其他的噪声,这就是所谓的“鸡尾酒效 应”。但现在的声纹鉴定系统就没有这种声音选择能力,不会只展现我们感兴趣的声音,而是不管是信号还是噪声通通呈现。因此如果背景噪声太强,信噪比太低, 就会大大干扰目标语音的分析。这也是为什么法庭音乐鉴定家在鉴定歌曲时通常会使用清唱版,以避免伴奏的干扰。
此外,进行声纹鉴定,一个前提假设就是:特定个体声音的变异小于不同个体声音的差别。可实际上,人的声音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年龄、生理状态、情绪 等影响。所以,当特定个体声音的变异过大,超过不同个体声音的差别,声纹鉴定也就失效了。另外,声音在记录、压缩、传输的过程中还会产生畸变和失真,有可 能损失对鉴定工作至关重要的信息。
正因为如此,目前声纹并不能像真正的指纹那样作为辨识身份的唯一手段,而必须和其他证据综合使用。
澳洲组合Savage Garden在《Santa Monica》一歌中唱到:“on the telephone line I am anyone/ I am anything I want to be/ I could be a supermodel or Norman Mailer/ And you wouldn't know the difference.”(在电话里我可以扮成任何人,扮成任何我想装扮的人,我可以是一个超级名模,也可以是一个普通的诺曼第邮差,而你能察觉到其中的 不同吗?)嘿,如果有声纹鉴定,扮成谁都没用~
文章出处:www.exo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