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新的 Mbox 系列上市已经一两个月,我跟 Mbox 总代理打听了一下销量,按理来说应该是越便宜的越好买,例如 Mbox 2 代,最好卖是 Mbox 2 Mini,最不好卖是最贵的 Mbox 2 Pro。但这一回有点诡异,对于第三代 Pro Tools Mbox,最好卖的居然是最贵的 Mbox Pro,最不好卖的居然是 Mini。什么原因导致音乐人的购买偏好产生这么大的扭曲?

首先,包装巨大!是我遇到的包装最大的个人接口,比正常尺寸的 Mbox 大一圈,厚一倍(如图)。附件一大堆,火线就两条,一条六芯对六芯大口,一条六芯对四芯小口,还有一个 Firewire 400 转 800 转街头。电源也是两条。
先上几张AVID Pro Tools Mbox 3 Pro外包转美图:

1、外包装

2、打开包装

3、内部配件以及连接线


比较不常用的MIDI接口(现在键盘基本用USB连接)、WorldClock 和 SPDIF IO 被做到了扩展槽上,因此面板接口的设计空间比 Mbox 不光高出一倍。另外按钮也更多,而且是双层按钮(短按、长按),因此从接口与功能来看完全不亚于一个1U机架接口。

外观篇(得分:5/5)之两代 Mbox Pro 对比

前面板比较,差距可不是一点点...终于有话筒接口了,还有电平表。


背面版,终于有电源开关了...还有小三芯输入,另外是完整的六声道模拟输出,可以做完整的5.1声道混音。

比起 Mbox,Mbox Pro 拥有同样的做工与设计,拆解顺序也是得先拆背面版全部螺丝,然后拆底部四个螺丝,内胆出来之后要拆前面板全部螺丝才能打开。由于接口翻倍,拆解难度大了一倍,拧螺丝拧到手软。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Mbox Pro 的电路板是反装的,下图我们可以看到电路都在顶部,底部是基本空的。不知道这样设计有没有特殊的理由,不过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设计。

注意:下面的电路是顶部,我们反过来打开它是为了省力。ADDA与运放的选择上与 Mbox 一致,基本是CS4272和5532的组合。

顶部IO芯片组与底部主芯片模块之间的连线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小黑盒,应该是屏蔽罩,屏蔽机内的电磁干扰。在后面的音质篇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ADDA和运放与 Mbox 一样,但音质略高于 Mbox,估计是 Pro 做得更细致的缘故。


- Mbox Pro 可以作为独立的话放、ADDA和调音台,无需连接电脑(默认是ADDA)
- 两路耳机,之前我评级 Mbox 的耳放是“推力尚可”,但 Mbox Pro 的耳放就相当给力,推力是 60mW 的,比 Mbox 的 20mW 大三倍;
- 同样,Line in/out 虽然ADDA芯片与 Mbox 一样,但是推力也都不一样,例如 Pro 的 Line out 是+14dBu,Mbox 是 +10dBu,因此音质也不同,同样音量下的音质会更加干净;
- 四路话放都可以做 Low-Cut(但要在软件面板设置,默认不开启)
- 可以切换三对模拟输出进行监听,刚好一对主监听、一对辅监听、一对收音室,标准的录音棚搭配。当然,你还可以做完整的 5.1 声道混音;
- 除了有四路 Line in(+4/-10),还有四路 insert,注意 Pro 是没有 Return 的,这四路 insert 是三芯接口,包含 Return(Tip 端是 send,Ring 端是 Return),连接外部效果器之后,可以在 Mbox Pro 的前级与ADDA线路中插入,也就是话放后,AD前。默认不开启,插入之后自动开启。
虽然 Pro 只是比 Mbox 标准版贵200美金(PT9 捆绑版),但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功能上的提升可不是一点半点,不亚于任何1U的机架声卡,光看接口甚至比两个 Mbox 加起来还多,对于我个人而言,如果要上 Mbox 系列,我更宁愿上最贵的 Mbox Pro。
虽然接口比 Mbox 多了一倍,但是没有聊到带来的视觉冲击会大这么多,值得一提是 Avid 允许你不链接硬件操作 Mbox 的调音台(只是显示成“离线”状态,不像 RME 那样不接声卡就打不开调音台),因此大家可以先去 Avid 网站下载 Mbox 的驱动来玩玩先
除了物理接口增加一倍,我们看到他的软接口(Software Returns)也增加了一倍,你可以同时监听到操作系统、Pro Tools、iTunes 出来的全部声音。这里面每一对物理输出口都有一个调音台对应(共6个“子”调音台),这种方式相当简便,虽然我评测过很多“矩阵式调音台”的声卡,始终对 矩阵还是有点不适应(RME 那个调音台就能轻松挫败我的自尊..)。另外,Pro 还比 Mbox 多了一个视觉效果,子调音台可以对应不同的视觉外观。


功能上,Pro 在「General Setup」设置中比 Mbox 多了 High-Pass(1-4通道),还多了一个独立模式的选择。最关键还多了一个「Output Setup」,上面的调音台只是调整电脑中的声音特性,但这里可以调整 Mbox Pro 本身的物理输出特性,毕竟有六对输出,得好好管理一下。

最后是 Mbox Pro 的资源页面(直接就可以获取很多资源,手册和升级什么的)和流程图(很壮观)。

在 Pro Tools 9 中,Mbox Pro 的 Multi-Button(多功能按钮)与之前的 Mbox 完全一样,并没有增加,因此这里不多说,详细请参考之前的 Mbox 评测。
但是上次漏了一点:如果打开 Pro Tools,Mbox 的调音台会自动屏蔽, 变成灰色,不可控制。这是默认的,非常赞,我认为工作的卡就他妈是用来工作的,你跑 Pro Tools 的时候就不应该开神马 QQ 和千千静音,功能越多越不稳定(尤其是在 Windows 系统上)。我以前非常喜欢 Digideisng 的一点就是它的声卡都没有软件控制界面,独一无二,太牛逼了,跑 Pro Tools 因此异常稳定。
不过如果你想控制,也可以重新打开,在「General Setup」的第一项「Disable Host Control」(禁止宿主控制),禁止 Pro Tools 控制你的 Mbox 系列。


附录一:Mbox Pro 二/三代功能对比
|
Mbox Pro 3rd |
Mbox 2 Pro |
电源开关 |
有 |
无 |
外壳 |
铝壳(厚) |
塑料(薄) |
电平指示 |
4路8格LED |
小灯 |
总音量旋钮 |
大旋钮 |
小旋钮 |
静音按钮 |
有 |
无 |
Soft-Clip 输入限幅器 |
有 |
无 |
吉他校音器 |
有 |
无 |
DSP(跳线/混响) |
有 |
无 |
软件声卡面板 |
有 |
无 |
Multi-Button |
有 |
无 |
按钮方式 |
短按/长按 |
短按 |
|
前面板Mic输入 |
2 路 |
无 |
输入低切 |
每路独立低切(软件) |
无 |
同步接口 |
8入8出 |
6入8出 |
同步话筒 |
4 路 |
2 路 |
电平切换(-4/+10) |
有 |
无 |
输入音量旋钮 |
PAD/音量一体化旋钮 |
普通旋钮 |
物理输出通道 |
6 mono(全平衡) |
4 mono + 1 stereo |
小三芯输入 |
有 |
无 |
insert 接口 |
有 |
无 |
|
针对软件 |
Pro Tools/Cubase/FL Studio/Live... |
Pro Tools,兼容其他DAW |
MME支持 |
可以 |
不可以 |
Standalone |
可以(ADDA、话放、Mixer) |
不可以 |
最高采样率 |
192 kHz |
96 kHz |
长度 |
28.7 cm |
26.1 cm |
重量 |
2.8 kg |
1.5 kg |
功能上,Mbox Pro 基本做到了 Avid 个人接口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准,这里看一下性能。之前 Mbox 评测中我们看到 Mbox 三代与二代 Pro 的比较,这里我们用相同的方法来测试 Mbox Pro,硬件平台还是我的 Macbook Pro,来看看两代 Mbox Pro 的直接比较。
基本平手(见图)。
3代的CPU占用是155.2,比2代的157.0稍微好一些,但基本一致,低于 USB 2.0 接口的 Mbox。为啥?一个原因可能是 Mbox 2 Pro 本来就不错,提升幅度不大;二来,USB 2 的理论值更高,近年来火线设备越来越少,芯片厂商自然大力发展 USB 2 的芯片,我个人觉得目前来说 USB 2 的性能已经高于 Firewire。
2月12日更新:
已经测试了传说中的 RME Fireface 400 跑 Pro Tools 的性能,可以说与 Mbox Pro 在同一水平上

之前俺们测试了 Mbox 的成绩, 获得我们有史以来最低的 THD,该单项分数已经低于我测试过的所有顶级声卡,不过东西就怕比,很快 Mbox 就被打败了...来自同门的 Mbox Pro,THD 还能更低一点,所有噪音/失真项目都很出色,打破叉烧网记录。注意 Mbox Pro 的芯片与 Mbox 是完全一样的,这一点点小差距可能来自于运放(Pro 的推力更大),还有我们之前拆解中提到的磁环屏蔽。
其他方面,频率响应成绩虽然无法做老大,但追平了 Lynx 2B 和 Layla 3G。总之实测数据(Output 1/2 接背部 Line in 1/2)不错,输出部分与 Mbox 一样(虽然输入音质高于输出),略为惋惜,我本来期望它灭掉 003 Factory。
Mbox Pro 大战顶级接口:
(红色为表中最佳分数)
|
Mbox Pro (3) |
Lynx 2 B
|
Impact Twin |
Layla 3G |
Trace Alpha |
频率响应 |
+0.01, -0.03 |
+0.01, -0.03 |
+0.01, -0.14 |
+0.01, -0.03 |
+0.02, -0.12 |
底噪 (A) |
-109.2 |
-115.3 |
-109.6 |
-109.7 |
-110.2 |
动态范围 (A) |
109.2 |
115.2 |
109.6 |
109.6 |
108.3 |
THD % |
0.0004 |
0.0017 |
0.0019 |
0.0008 |
0.0024 |
THD + Noise, dB |
-100.0 |
-92.9 |
-91.7 |
无 |
无 |
IMD + Noise, % |
0.0012 |
0.0025 |
0.0023 |
0.0014 |
0.0029 |
串音, dB |
-109.1 |
-116.5 |
-104.2 |
-111.1 |
-110.2 |
IMD, 10kHz |
0.0012 |
0.0020 |
0.0023 |
0.0016 |
0.0030 |
Mbox 家族同门 PK:
(红色为表中最佳分数)

总结其实一句话就够了:我们之前采访的老哥,出掉了棚里的 003 Rack+(8路话放),自己掏钱上了 Mbox Pro(要收 003 的联系我...)。
我个人也有上 Mbox Pro 的打算...感觉比 Mbox 超值,它拥有顶级的做工和外壳、不亚于 003 的音质、集成 M-Audio 和 HD 的精华、更丰富的 IO,不过缺点也很明显,比起 1.5 公斤的 Mbox 2 Pro,升级后的净重到了 2.8 kg,而且无法直接通过 Firewire 供电(因为要给4路话筒供电),含电源共3公斤,这样如果你想在地铁中做一段东西是不可能的(Avid:我们开放了 PT9 哦,地铁上用本本的集成声卡就行了~)。因此 Mbox Pro 的定位更像是 003 那种“Desktop Interface”,而不是“Portable Interface”。但比起 003,Mbox Pro 又是能移动的。
价格方面,从最新的裸奔版和PT9捆绑包来 看,Mbox Pro 属于同类声卡中的一线价位,国内报价估计在 4900(裸奔)和 7700(捆绑PT9),注意 Mbox Pro 捆绑 PT9 和 iLok 2 只需增加 300 美金,而 Mbox 捆绑 PT9 需要增加 400 美金。假如你是 RME FF400、Lynx 2 或者 Muto 828 MKIII 的用户,如果想上正版 Pro Tools 9(599美金),那真不如上个 Mbox Pro 套装,这样折算下来 Mbox Pro 只需 500 美金,三千多块钱。
Avid 新产品的战略还是比较明显:用同一型号的升级版取代高一型号的老产品,例如 Mbox 3 代可以打 Mbox 2 Pro;而这次的 Mbox Pro 三代又用来打 003 Rack。至于冤大头 003 系列,我想 Avid 也不会笨到自己打自己,我们预测今年内可能出现 004 系列,根据 Avid 去年铺天盖地的新产品攻势来看,004 非常值得期待。
还有神马问题的话,荒淫到叉烧网的 Pro Tools 版块或者到我的博客找我。
附录二:新一代 Pro Tools Mbox 系列规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