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Dynaudio|丹拿 BM6A MKII 监听音箱解体--升级型号BM6 mkIII
发布时间:2016-12-01编辑:DanceSmile阅读()
- 频响:与老BM系列不同,5A MKII 与 6A MKII 整体趋向于“现代化”,这点在国外各大评测都提到,什么是“现代化”?现在世界流行乐主流是电子、HIPHOP、舞曲(尤其是英国,请见我们的文章《摇滚已死》),音箱确实要适应这一点。有些监听很内敛,例如 Samson R6A,有些监听很劲爆,例如 KRK VXT6,BM6A 的声音在两者中间,属于比较监听,在保证细节的同时,又有一点点的棱角;
-
泛音:Esotec 高音头的表现比
5A MKII 明显胜出,高音细节非常好,应该维持在老 6A 的级别(同一个高音头,但功放不同);
-
中频:我们说“现代化”其实是有些突出高频与低频的,但
BM6A MKII
的中频非常特别:听弦乐、木吉他、不光是清晰,还有都有“弦震”的尾音,不知怎么形容,感觉这条弦跟你弹的一样,吉他手/提琴手能明显感觉这一点。感觉不是“量”的提升(因为一个音箱不可能中高低频都多),而是中频的解析力出众,将背面板的中频衰减一格依然有,这是丹拿在HIFI与PRO圈子的明显特点。
-
低音:解决了 5A MKII
的问题,虽然规格看起来差不多,但听感差很远,5A MKII 低频过量、松弛且有低切,6A MKII
低频调试就好很多,偏松、但舒服、均衡,下潜比 5A MKII
好很多,黑豹的《错觉》失误安排了一小节40Hz左右的BASS,大部分6寸上听这首歌低频到了那个位置都没了,6A MKII
就能清楚表现出来。不过比起出色的高频与中频,低频部分依然稍逊一筹。
-
衔接与声场:平滑、自然。其实本来我们不应该分点来写听感,大家也发现了,两万以上的音箱通常声音自然得无话可说,就像你身边摔碎一个玻璃杯你不会想到它的频响如何,因此我们就直接写成散文了,不会分点写。BM6A
MKII
非常接近这些牛逼的音箱,整体感强、自然,基本不会让你对细节挑毛病,只是它又具备一些特点。
-
瞬态:我对导向孔后置的音箱有些偏见,认为它们“慢”和“松”,事实上
BM6A MKII
听感完全不像我们之前评测的后孔音箱,这是我们听过速度最快的后孔箱,声音没有丝毫松弛,同时还具有后孔音箱的整体感(有好有坏),估计是我们前文介绍的那个特殊导向孔设计起到了作用;
- 功放:从两颗 MOSFET 换成了四颗3886,这应该是最多人抱怨的,从客户的角度来看,这并无所谓,因为老6A并没有停产,喜欢老款就买老款。从声音的角度来看,老6A音量巨大,很多时候也许普通用户都用不上,6A MKII 上有三档电平,我在40平的大厅使用最低一档(-10),同时声卡还要进行一些衰减。6A MKII 上的电平切换与ADAM还不太一样,ADAM的音量会影响音质,音量小声音收敛,但6A MKII感觉没有,声音在音量不同时能始终保持稳定,如果需要大声,可以调到+4档位。
评价一款四年前的产品,本来不符合叉烧的习惯。找了一下当年国内发烧友的评测,基本是翻译说明书,我想起以前有专家写 Focal Solo6 评测说“主观评价可能会低于千元入门级监听”, 这些都是高端黑。问了一下 BM6A MKII 总经销乐城仕,销量果然惨淡,完全不符合 TEC 提名奖和《EM》的读者之选奖,允许我在评测之前先下个结论:BM6A MKII 是一对很有水准的箱子,本文只是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 BM6A MKII。
评测之前,还闹了小笑话,以前一直以为 BM5A 是5寸的,自从上次评测之后我知道是7寸——准确的说是6.9寸,从此之后我就很喜欢考别人这个问题...但我也纳闷了:BM6A MKII 难道是8寸或9寸的?我问总经销,他们说 BM6A 是7寸的,我继续问那 BM5A 呢?他们说当然是5寸的,我说我发誓是7寸的,因此他们也傻了,最后我们查看规格,我们各对了一半:BM5A MKII 是7寸的,BM6A MKII 也是7寸的。丹拿箱子的命名真有意思...既然两者都是7寸,那内在肯定有不同。
上次我们给 BM5A MKII 打了 4.25 分,如果大家看我们最新的“叉烧排行榜”,你会发现这不是一个很高的分数,这次我们就评评“内在”更有料的 BM6A MKII,看看能否为 Dynaudio 赚回面子。请大家翻页~
还没开箱,箱子上印着TEC 2007提名奖,BM6A MKII 还拿过《EM》的08年读者之选。
比起更晚出的 BM5A,BM6A MKII 棱角感略强(前面板折角略小)、体积略大、单只重量重上1.8kg,高音头上没有 BM5A 上的波导孔,但两者高音头与低音单元都不一样(看后文拆解)。
多嘴八一下“Dynaudio
Acoustics”(丹拿原声)的品牌,现在已经改名为“Dynaudio
Professional”,在丹拿最新的
DBM 50
Made in Danmark,大家懂的。“丹麦”也算是音箱界最大的一个品牌了。
一些细节,BM6A MKII
的说明书包装袋与螺丝都是有品牌的,包装袋是“MINIGRIP”,螺丝钉是“SPAX”,之前只有
BM6A MKII 散热片比 BM5A MKII 大一倍,功能方面中规中矩,我们不会像其他评测一样一点点跟你翻译说明书(我希望它的功能可以更少一些),原厂的声音调节已经非常均衡,无需调整。
导向孔与 BM5A MKII
的圆洞并不同,采用了我认为更合理的横条式,一般的音箱横条导向孔直接就一洞,但 BM6A MKII
上还做了更细致的处理:内口径小,像号角一样口径逐渐变大。网上没有找到任何资料,我认为这个设计能在保持低音紧致(小口径出风)的同时降低墙壁反射的影响(很多圆型导向孔也是口径变大的)。(图片点击放大)
还有,第一次发现高音头上面的三叉戳可以拆下来,想请教一下大家对声音有无影响,听起来影响不大,估计是纯粹的保护设计(Focal CMS65的评测里那个高音头“相位栓”官方就说了有影响)。
前面两篇,你也许觉得为啥 BM6A MKII 外观与功能都中规中矩我们还要给满分,那么我们进入拆解篇看一下它的内在,Dynaudio 官网对音箱的介绍少之又少(觉得没有必要?),我们只能通过拆解来进一步了解。提一下我现在的耳机 MB Quart QP450,官方基本没任何技术说明,一听,我买了...(我们评测了这么多耳机,我就买过一款)
注意到 BM6A MKII 行货的背面板在衔接处贴了三个贴纸,给我们造成最大困难的是原厂那张大贴纸,不过还是下来了。内部不得不说是我见过最整洁的布局,吸音棉都是折角的...并不是说这样声音好,只是很细致。箱体内部还贴了一张红纸“Made in Danmark”——箱体在丹麦生产。我相信中国既然能生产APPLE和宝马,生产顶级箱体也绝对没问题,让丹拿更具有价格竞争力,但这样一来丹拿也许无法在背面板贴上荣誉性的“Made in Danmark”。
揭开吸音棉,还有一层东西,网上有人叫“沥青贴”或者“阻尼贴”,HIFI圈可能常见,我们拆过大部分主流监听,包括更高端的监听,丹拿是第二个拥有这种设计的,“吸收箱震”的作用明不明显先不提,丹拿起码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做足了功夫,而且它们绝口不提,觉得这是应该的。另外
BM6A MKII 还具有一个加强框和一条加强筋,起到加固的作用。
这个角度看上一页提到的导向孔设计更加清楚。
注意到前面板的厚度,忘了测量,可能有三厘米左右,是我们拆过最厚的前面板。
高音头上继续贴着“Made in
Danmark”,与
低音单元(84010)与 BM5A
MKII(83482)也不同,虽然音圈同样大,同样“纯铝手工制造”,但一个蓝圈一个黄圈,另外“手感”不同,跟大家分享一个低音单元判断经验(同时也请教大家):判断低音的瞬态与速度有时不用听,只需用手把单元往里轻按,在五千内的音箱中,阻尼会比较大,但
ADAM SX系列的 ETON 单元和 BM6A MKII 上这个单元,按下去你会感觉阻尼非常小。
功放部分,比 BM5A MKII 依然高出一截,应该比采用双MOSFET的老 BM6A 缩水,毕竟价格也下调了,在同价位监听中依然是最细致的监听。例如电路的整齐程度,12颗电容排得异常整齐...这样并不意味着声音更好(线路短才是声音好),只是能看出丹拿的设计师有严重的整齐强迫症...
运放与 BM5A MKII 一样是 TL084C,电路板的背面,我们看到很粗的走线,每块电路板都印着“Dynaudio”,同时火牛比 BM5A MKII 厚了整整一倍,贴着“Made in Danmark”(因此 BM6A 内外共五张“丹麦牌”贴纸:背面板、两个单元、箱体和火牛)。
一个细节:线路接口处,并没有用一般监听采用的热缩管,而是特定形状的塑胶套。
功放还是 BM5A MKII
的3886,共有四颗,其实有五颗,还有一个小的,懒得拆...每颗上面有个小金属片,我在想是为了挡住芯片还是为了散热?事实证明应该是后者,金属片头上有个突击,直接连接到金属栅热板(芯片头上那个小洞),这样功放芯片的两面都可以散热。
之前对丹拿的印象停留在 AIR 系列和 5A/5A MKII,AIR系列亮点在数字与遥控,低频不适应,感觉属于JBL那种“影视箱”。5A MKII 的印象在于低频的不稳定,评测里说得够多了,不提。BM6A MKII 算是第一次让我感觉丹拿实力的箱子,之前的老 BM6A 只听过一耳朵,与老 5A 有些接近,属于中频音箱,音量奇大。从 5A 与 5A MKII 来看,6A 与 6A MKII 的区别不会小。
本文转载自叉烧网